“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是担负新时代铸魂育人使命,赓续中国精神和红色血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讲道,“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7月13日——7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言宣讲团成员在学院党委的组织下,连同能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起,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的“大思政课”。

立足学校特色及发展规划,探索“思政+能源”育人路径。红言宣讲团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及自身特长,立足学校能源地矿类特色及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论述的重要精神,与能源学院青年一起开展“挺膺担当、能源报国”赴晋陕蒙能源基地开展实践调研,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砥砺青年在“社会大课堂”中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社会大舞台成为青年成长的重要平台。
传承延安红色精神,坚定信念信仰自觉。红言宣讲团同实践队一同来到陕西延安,瞻仰革命故居,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等革命遗址,宣讲团成员探访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故地,走进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故居,在红色遗址中重温热血激扬而又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在延安学习书院,实践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迎来的巨大成就,感悟思想的伟力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变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以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自觉挺膺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担当。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品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智慧和中华文明的绵延与传承。红言宣讲团走进延安,走近延安人民的生活,欣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表演,亲切询问表演团的日常与安塞腰鼓的传承现状,在震撼于这一曾激励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民间文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坚守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宣讲团自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讲,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刻领悟军民鱼水情,激扬大爱情怀和人民立场。“军民鱼水情,情深似海洋”,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始终与人民保持鱼水深情,《延安保育院》便是延安革命时期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宣讲团成员走进剧院,走近《延安保育院》背后感人至深的革命历史。“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正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才有了烈士遗孤及战区难童们温暖的“家”。宣讲团观影后深受触动,加深了对党一贯坚持的人民立场的深刻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
聚焦地矿特色企业,调研探访能源安全新作为。能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稳定,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宣讲团跟随实践队一起深入陕西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有限公司、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国能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能源地矿类企业,深入矿山,调研能源企业建设现状。宣讲团在调研过程中亲历、亲见了矿山的智能化建设和绿色建设现状。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加速转型升级,智能化建设越来越普及,绿色建设也日益取得良好效益,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奠定了发展基础。在感慨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地矿类行业所涌现出的一批批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也鼓舞着宣讲团成员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埋头苦干,贡献青年力量。